更新时间:2025-09-21
2025年9月21日,罗永浩再次就预制菜话题发声,直言“用预制菜给消费者知情权,没那么复杂”,这再次将预制菜推到公众视野的聚光灯下。此前,9月10日至15日,罗永浩吐槽“西贝全是预制菜”引发双方激烈交锋,虽最终罗永浩决定放弃进一步追究,但这场风波无疑让预制菜成为舆论焦点。
预制菜究竟是什么?速冻包子、饺子加热即食,包装酸菜鱼解冻加热,这些算不算预制菜?2024年3月,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给出了明确界定。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,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,需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。同时,连锁餐饮中央厨房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、半成品,以及主食类食品等不纳入预制菜范围。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,预制菜有两大硬性要求,一是禁止添加防腐剂,二是必须全程冷链,以确保食品的自然健康与新鲜安全。
然而,预制菜领域标准体系尚不完善,这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。从商家运营看,中央厨房模式能实现标准化、集约化、流程化,有助于“降本增效”。但消费者却对预制菜“敏感”有加,究其原因,并非单纯反对预制菜本身,而是商家侵犯了他们的知情权,或是将预制菜卖出现制菜的价格。正如业内人士所言,商家必须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,明确标注菜品是否为预制菜,让消费者自主决定是否购买。
罗永浩此次发声,也正是基于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关注。他根据不同用餐场景,对预制菜的不同级别表达了接受程度,这反映出消费者对预制菜并非一概排斥,而是希望有更清晰透明的信息。
预制菜作为新兴食品类别,其发展离不开规范与引导。朱丹蓬强调,破解当下预制菜争议困局,关键在于尽快出台更完善的国家标准,且不能“一刀切”。除了明确术语、分类,还需结合菜系特点细化界定,如标注全预制还是半预制、预制具体时间等。同时,在标准执行方面,推行“牌照管理”模式,对硬件设施不达标、中央工厂规模不符合要求的企业,不发放预制菜生产牌照,以此规范产业发展,打消消费者顾虑。
预制菜本身并非洪水猛兽,只要行业规范完善、商家尊重消费者权益,平衡好美味与工业化、新鲜度的矛盾,预制菜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,在食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。